10月11日,在位于马鞍山市和县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项目实施的核心基地,水稻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今年这里的2000多亩水稻克服了不利的气候因素,平均亩产仍接近700kg。
10月11日,在马鞍山市和县西埠镇鸡笼山村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运输车辆正在将一车车金黄的稻谷送往烘干中心,确保颗粒归仓。这个新建的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达70吨,满足了龙门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及周边农民在极端天气下抢收抢烘的需求。农场主李有忠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水稻生产遭遇持续高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因素影响,仍然能够获得平均亩产接近700kg的产量,这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
2023年,在和县农技服务中心的推荐下,该农场被遴选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项目实施的核心基地。项目助理安徽农科院陈刚副研究员告诉记者,3年来,项目组以解决区域稻麦(油)产能提升限制因素为导向,逐步优化示范基地稻麦(油)周年良种鉴选、化肥农药精准调控方案,集成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突出规模化经营条件下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配套融合,把基地打造成了区域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科技田、样板田,取得了较好的辐射带动效果,在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10月11日,在马鞍山市和县的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项目助理安徽农科院副研究员陈刚(左二)正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等单位的专家团队调查水稻结实情况。
10月11日,在马鞍山市和县的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试验田里的水稻正在装车。
10月11日,在马鞍山市和县的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满载水稻的拖拉机正在过地磅。今年这里的2000多亩水稻克服了不利的气候因素,平均亩产仍接近700kg。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编辑:郑楠
媒体报道: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9/1574063.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