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智能所发展科学健身新技术,不测心率仍能准确把控运动强度

来源:  | 时间:2021-07-30|  作者:赵欢欢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发展了一种“基于主观疲劳度的运动强度自我把控方法”,不借助任何设备即可实现运动强度的准确控制,对于确保运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被Medicina dello sport、Annals of the Brazilian Academy of Sciences国际学术期刊接收发表,并应用于该中心各示范基地的慢病运动干预。

  合理运动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多种慢病疾病的有效方法,运动是良医已成为全球行动计划。在实践中,运动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疾病、健康与运动机能等数据,确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其中运动强度是核心要素。过高强度增大运动风险,而过低强度则难以获得最佳健康效益。一般情况,患者依据运动处方进行锻炼,通常以运动手环、运动手表等穿戴式设备监测运动心率(SHR),实现运动强度控制。然而,普通大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往往由于不会或不习惯使用智能设备,难以实现运动强度的有效把控。因此,大众健身领域,急需发展便捷、经济和灵活性强的运动强度控制方法。

  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自我疲劳感知程度(RPE)可大致确定运动强度,但准确性较低。对此,研究人员开展大样本人群运动负荷试验,引入了年龄、性别、静息心率、体脂率和BMI等指标,采用高斯过程回归构建了一个精确转换模型。该模型在测试集中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高相关性(R2为0.95),可有效实现个体运动心率向自我疲劳感知程度的转换。此外,研究人员将该模型运用于普通人群(年龄:23-65岁)的日常锻炼,受试者按照其目标心率所对应的主观疲劳度进行锻炼,实际心率与目标心率偏差为±1.98%,95%LoA为(-8.11,8.25)bpm,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在大众健身中的有效性。

  “基于主观疲劳度的运动强度自我把控方法”不需要任何经济负担、不需要任何外部设备,即可实现运动强度的准确控制,对于落实“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慢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组织的慢病及慢病高风险人群运动干预。

  博士生赵欢欢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70148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2005603)、中科院STS重点项目(KFJ-STS-ZDTP-079)、安徽省重大专项(18030801133)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webofscience.com/wos/alldb/full-record/WOS:000640021100009

 

  (1)运动负荷试验               (2)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散点图

  图1 基于运动负荷试验的RPE-SHR转换模型构建

  (1)一次运动心率曲线             (2)预期心率与实际心率的散点图

  图2 普通人群自由锻炼中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附件下载: